
前几天,有患者家属在后台留言:“老太太身体不好实盘配资网,胃总不舒服,一喝中药就想吐,只能断断续续吃,请问胃不好的人到底能不能吃中药?会不会越吃越严重?”
其实,临床中像这样有疑问的患者不在少数。今天,我(刘冠军主任)就明确告诉大家:胃不好的患者不仅能吃中药,选对辨证和配伍方式,中药还能起到保护脾胃、改善胃部不适的作用。
一、别被 “是药三分毒” 误导:抛开辨证谈伤胃,不科学
很多人担心 “胃不好吃中药会伤胃”,核心是觉得 “是药三分毒”。但大家忽略了一个前提:“毒” 的产生,多源于 “用药不当”—— 比如不对证、剂量超标、配伍失衡。抛开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,只谈 “药物毒性” 或 “伤胃”,本身就是不科学的。
中医文化传承数千年,在脾胃病治疗上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:从春秋战国时期《黄帝内经》提出 “脾胃者,仓廪之官,五味出焉”,到汉代《伤寒杂病论》记载的理中汤、半夏泻心汤等经典护胃方剂,再到金元时期《脾胃论》专门针对饮食劳倦内伤的系统论述,历代医家对脾胃病的病因、病机、治法、方药都有详尽阐释,且留下了大量疗效确切的临床记载。
展开剩余69%临床观察发现,针对慢性胃炎、胃溃疡等脾胃系统疾病,中药不仅能缓解胃痛、反酸、胃胀等症状,还能修复胃黏膜、调节胃肠功能;相较于部分西药可能带来的胃肠刺激,中药的副作用更温和,多数患者服用后几乎无明显不适。
二、中医用药的核心:先护胃,再治病
有人会问:“我有胃炎、胃溃疡,胃黏膜本身就有破损,吃中药会不会刺激黏膜、加重胃痛?”
其实,中医对 “脾胃” 的重视,早已融入用药逻辑。脾胃是人体 “后天之本”,气血生化之源,尤其是癌症患者,我常说:“人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亡”—— 胃气衰败是癌症患者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,因此在中药配伍时,“护胃” 始终是核心原则之一,绝不是 “只顾治病、不顾脾胃”。
比如:
针对单纯胃病患者,若因胃酸过多、黏膜受损引发疼痛,中药会选用中和胃酸、修复黏膜的配伍(如白及、海螵蛸护膜,甘草、茯苓健脾),既能止痛,又能减少对胃的刺激; 癌症患者放化疗后常出现恶心呕吐、食欲不振等胃肠反应,此时中药会以 “健脾和胃、降逆止呕” 为主(如陈皮、半夏理气和胃,生姜、砂仁温中止呕),在缓解副作用的同时,保护胃肠功能,避免患者因无法进食导致营养不良; 即便治疗中需要用到少量有轻微刺激性的药材(如部分理气、活血药),医生也会通过配伍(如加白术、山药健脾,大枣、生姜调和药性)中和刺激,最大程度减少对胃的影响。三、喝中药胃不舒服?可能是这两个原因
当然,临床中也有患者喝中药后出现胃部不适,除了药材本身的特性,还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:
心理因素:胃是 “情绪器官”胃对心理状态极度敏感,就像心脏一样 —— 长期焦虑、抑郁、紧张,很容易引发或加重胃痛、胃胀、反酸。尤其是癌症患者,因病情压力常伴随悲观、烦躁情绪,有时喝中药后不适,并非药物刺激,而是情绪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。
辨证不准:选对医生是关键若医生辨证不精准、配伍不合理(比如对胃寒患者用了寒凉药,或未及时调整药材剂量),确实可能让患者出现胃部不适。因此,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的专业中医,避免因 “不当用药” 耽误病情;服药期间若有恶心、胃痛等反应,要及时和医生沟通,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短暂停药或调整药方,不要硬扛。
四、最后提醒:治病靠药,养病靠 “养”
中药能治病,但脾胃的恢复离不开日常调养。脾胃功能好了,胃肠运化正常,身体才能更好地吸收营养 —— 尤其是癌症患者,充足的营养摄入是康复的基础,能避免因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下降、病情反复。
日常可以从这几点护胃:少吃生冷、辛辣、油腻的食物,规律进食不暴饮暴食,保持情绪平和少焦虑。记住:脾胃是 “养” 出来的,只有脾胃安康,身体才有对抗疾病的底气。
如果家里有胃不好的患者,或正在服用中药出现胃肠不适,别盲目停药,及时找专业医生调整方案,才能让中药真正发挥作用,既治病、又护胃。
发布于:北京市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